当前位置: 专题 > > 正文
视点!纪录片《宋之韵》解说词文本16 第十六集 一代豪杰(上)

来源:哔哩哔哩   2023-01-27 19:57:45

醉里看剑,梦回连营,可怜白发,欲说还休。辛弃疾兼具文人气质和将军豪气,手执旷世英雄的剑与笔,虎啸风生地书写词坛翘楚的一代传奇。

第十六集 一代豪杰(上)

/山东济南 辛弃疾纪念馆/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公元1161年,金朝的篡位皇帝完颜亮率大军南侵,想一举消灭南宋。二十二岁的辛弃疾在山东济南拉起一支两千人的队伍,与耿京领导的另一支声势浩大的义军并肩作战。

第二年,他从南宋回来复命时,叛徒张安国已杀耿京投降金朝。辛弃疾当机立断,带领五十名忠义军人,直冲张安国巢穴。

当时,张安国正在与金将饮酒,辛弃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他拿下,一阵风跑了。等金人发觉,带兵来追,早已无影无踪。

/江西赣州郁孤台 辛弃疾像/

一代豪杰辛弃疾,就以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,闯入了南宋的政坛和词坛。

落日塞尘起,胡骑猎清秋。汉家组练十万,列舰耸层楼。谁道投鞭飞渡,忆昔鸣髇血污,风雨佛狸愁。季子正年少,匹马黑貂裘。

(《水调歌头·舟次扬州和人韵》上片)

/江苏南京 古城墙/

当年完颜亮进据扬州,在采石矶被宋军击败,又在内讧中被杀,这次南侵就这样结束了。

十七年后,辛弃疾再过扬州,回忆当年“季子正年少,匹马黑貂裘”,在战火中穿行的经历,依旧是那么豪情满怀,甚至直到晚年,他已经退出官场,也还会想起这激战的场面来:

壮岁旌旗拥万夫,锦襜突骑渡江初。燕兵夜娖银胡觮,汉箭朝飞金仆姑。

追往事,叹今吾,春风不染白髭须。却将万字平戎策。换得东家种树书。

(《鹧鸪天·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》)

他带领一支队伍渡江南来,曾与金兵遭遇,双方用箭对射,激烈交战。他杀回南宋,想有一番作为,先后进献过《美芹十论》和《九议》,分析宋金形势,讲明抗金措施。

尽管朝廷也知道,他不是等闲之辈,分析得有理,但宋王朝的国策就是对外不抵抗。他满怀壮志而来,却像堕入了炼狱,开始了无尽期的煎熬。

/辛弃疾(约公元1140年-公元1207年)/

追想往事,感叹今天,“春风不染白髭须”。银白的须发已经不是春风所能染黑的了,他已经无可挽回地老了。“却将万字平戎策,换得东家种树书”,学着怎样种树,以此来按压这一腔悲愤。

他不像陆游光凭着一腔热情呐喊,而是有能力冲锋陷阵,有能力运筹帷幄,后世也可以相信,他有能力出将入相,有能力收回失地。

但他却什么也做不成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广大的淮河以北地区失陷于金人之手,只能痛苦地去眺望,隐在无数青山之外的中原:

郁孤台下清江水,中间多少行人泪。西北望长安,可怜无数山。

青山遮不住,毕竟东流去。江晚正愁予,深山闻鹧鸪。

(《菩萨蛮·书江西造口壁》)

靖康之变时,金兵曾深入到江西一带抢劫杀戮。辛弃疾登上赣州郁孤台时,想起了这段历史,所以说郁孤台下这清清的赣江水,“中间多少行人泪”。

/江西赣州 郁孤台/

他顺着北流的江水望去,望见的只是重重叠叠的山。故都开封,不就在重重叠叠的山那面吗?“可怜无数山”,遗憾的是,被无数的山遮住了,望不见。

这实在是说,无数青山的背后,那遥远的开封,已从朝廷的记忆中消失了,朝廷已经忘了淮河以北那大片沦陷的国土。

青山挡不住赣江的水,却能挡住他收复失地的梦想,把他困在郁孤台这里。“深山闻鹧鸪”,等于说鹧鸪在提醒人,恢复中原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。

运用比兴手法,把这首容量有限的小令,写得如此郁勃深沉,千百年来的读者一直叹为奇迹。这是因为词人把满腔的悲郁和怨愤浓缩在词的底层,从而使这首词底蕴深厚,读起来余味无穷。

/江西赣州 郁孤台/

他是那么执著,望着长江以北那像簪子、像发髻的山峦,也立即会想到,那是有待收复的失地。然而他再怎么擦拭宝剑,等待机会上阵杀敌,又有谁能理解他?

楚天千里青秋,水随天去秋无际。遥岑远目,献愁供恨,玉簪螺髻。落日楼头,断鸿声里,江南游子。把吴钩看了,栏杆拍遍,无人会、登临意。

(《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》上片)

无人会、登临意”,这是惨痛的怒吼,是沁血的哭泣。然而没人理解他,甚至也没人理会他。

他不得不背着时代的十字架,苦苦地挣扎。甚至写词为曾担任吏部尚书的朋友祝寿,他也跳出极尽阿谀能事的俗套,而与洗雪国耻的主题联系起来:

渡江天马南来,几人真是经纶手。长安父老,新亭风景,可怜依旧。夷甫诸人,神州沉陆,几曾回首。算平戎万里,功名本是,真儒事、公知否。

(《水龙吟·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》上片)

/河南巩义 北宋皇陵/

词中用影射的手法来指责南宋:东晋王朝渡过长江,偏安江南一角,有几个算得是治理国家的能人呢?

中原地区的老百姓盼望朝廷打回去,收复北方,朝廷大臣却只会发发感慨,南北分裂的局面根本没有人管。国家落到这步田地,那些高谈哲学的清谈家(实际上当然是指南宋那些主和派)又何曾反省一下?

算平戎万里,功名本是,真儒事、公知否”,知道吗?收复北方,驱逐金人,这盖世功名就等着您这样德高望重的人士来完成呢。

/江西上饶 鹅湖书院/

词人希望等对方把统一祖国的大业完成以后,再来给他祝寿。这是勉励对方,其实更是自勉,甚至是舍我其谁的自负。

可惜在那些处世圆滑、遇事后退的官僚看来,他出色的才能只是妒忌的对象,他爱国的主张只是打击的靶子。只有把他拱倒,他们那醉生梦死的小日子才能过得安稳。

终于,四十二岁时,他受到了弹劾,被赶出官场,于是住在他早已留好退路的江西上饶。

故将军饮罢夜归来,长亭解雕鞍。恨灞陵醉尉,匆匆未识桃李无言。射虎山横一骑,裂石响惊弦。落魄封侯事,岁晚田园。

谁向桑麻杜曲,要短衣匹马,移住南山?看风流慷慨,谈笑过残年。汉开边、功名万里,甚当时、健者也曾闲。纱窗外、斜风细雨,一阵轻寒。

(《八声甘州·故将军饮罢夜归来》)

/江西上饶 鹅湖书院/

一代名将李广,尽管有射虎的本领,可是边疆上正要人用的时候,他却在一旁闲着。辛弃疾终于懂得了,人世间的道路看似平坦,其实比江海的风波还要险恶。

今古恨,几千般,只应离合是悲欢?江头未是风波恶,别有人间行路难。”(《鹧鸪天·送人》)如今,他才从生活剜割灵魂时那样无法言说的惨痛中,体味到什么是无法言说的愁恨:

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。爱上层楼,为赋新词强说愁。

而今识尽愁滋味,欲说还休。欲说还休,却道天凉好个秋。

(《丑奴儿·书博山道中壁》)

却道天凉好个秋”,乍看像是随便应付的闲话,其实底下瓷瓷实实叠压着词人被强行挤出轨道的悲愤。

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。八百里分麾下炙,五十弦翻塞外声。沙场秋点兵。

马作的卢飞快,弓如霹雳弦惊。了却君王天下事,嬴得生前身后名。可怜白发生。

(《破阵子·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》)

这首词结构就非常奇特,本来应当上片五句为一个单元,下片五句为一个单元,但词人却使前九句为一个单元,极力渲染“沙场秋点兵”的气势昂昂、威风凛凛,要一举歼灭金兵、收复失地的英雄气概。

最后一句为一个单元,从意气风发的幻想中突然一跌,落到现实中,“可怜白发生”。干什么都老了,干什么都晚了,从而前面那样大喊大叫,也就成了毫无结果的咋呼,像雷声落进沙漠,唤不起任何反响,这才是最最无可慰藉的悲哀。

人世间的一切原本就这样令人无奈,他也不得不用万般无奈的态度来看待这一切:

卮酒向人时,和气先倾倒。最要然然可可,万事称好。滑稽坐上,更对鸱夷笑,寒与热,总随人,甘国老。

少年使酒,出口人嫌拗。此个和合道理,近日方晓。学人言语,未会十分巧。看他们,得人怜,秦吉了。

(《千年调·卮酒向人时》)

他声言要像善于学人言语的秦吉了一样,用圆滑来对付圆滑,用下贱来对付下贱。但这只是反话,他不可能做到。因为他是英雄,他的血是英雄的血,他的泪是英雄的泪。

他那一腔裂变的愤怒,再怎么被生活的利刃无所顾惜地凌迟,也仍然是一朵一朵的火花,永远在他的词里闪耀。

绕床饥鼠,蝙蝠翻灯舞。屋上松风吹急雨,破纸窗间自语。

平生塞北江南,归来华发苍颜。布被秋宵梦觉,眼前万里江山。

(《清平乐·独宿博山王氏庵》)

在这风雨飘摇的夜里,他想到的是祖国的风雨飘摇。“直把杭州作汴州”(南宋·林升《题林安邸》)的南宋王朝,在偏安的暖梦中睡得正香,而这“眼前万里江山”却重重地压在他的心上,这正是一代豪杰的辛弃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