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者 张丽丽/文 代廷伟/图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,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……”7月25日傍晚,在驿城区顺河街道雷庄村的一个农家院里,今年88岁的雷世凯坐在葡萄藤的阴凉下,给妻子哼起了这首镌刻在心中的歌曲,自豪感油然而生。
当兵入伍是自己一生中最正确的一件事
在雷世凯饱经沧桑的脸上,留下了岁月的痕迹,却难以掩盖那份军人特有的气质。1935年出生的他,12岁那年失去了母亲,后来父亲去世后便跟着哥哥、嫂嫂生活。自小懂事的他,除了在田地里干农活,还学会了缝补、理发等手艺。1956年3月,国家第一批义务兵役政策发布,面向全国征兵,从此改变了雷世凯的人生轨迹。
记者聆听雷世凯讲述那段难忘的军旅生涯。
回忆往昔,雷世凯略显浑浊的眼中放出一丝光芒。他说,当兵入伍是自己一生中最正确的一件事,当听说要保家卫国时,他毫不犹豫报了名。当时,他所在的村属于确山县,临走那天受到了群众的欢送,胸戴红花登上了火车。“那是一辆叫‘闷葫芦’的火车,车厢只有门没有窗,我们一路过去也不知道走了几天几夜。”他说。
后来,雷世凯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,成为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。到达新义州火车站之后雷世凯被分到304部队,随后就开始了3年的驻守朝鲜生活。刚过去时,他看到当地战后重建的艰辛,也感受到了战争结束后,以美国为首的“联合国军”不甘失败地玩弄的小动作。他和战友们一边防止小股敌人的破坏活动,一边帮助朝鲜人民建设家园。
荣立两次二等功
初入朝鲜,寒冷的气候是最难适应的。虽然已是3月,但朝鲜仍处于冰天雪地中,这给雷世凯和战友们的日常训练带来很大阻碍。至今,他仍记得那及腰深的雪地,以及长途跋涉进行训练时的艰难。每次结束训练回到驻地后,大家都累得瘫在床上不想动,雷世凯就主动为战友烧水泡脚,让他们解解乏、暖暖身子。
在部队,雷世凯虽然识字不多,却在业务学习时非常认真。作为步机枪手,他在完成打枪等训练任务之余,还学会了维修机枪和校正武器,经常受到领导的口头夸奖,并在1957年和1959年荣立两次二等功。入伍第二年,雷世凯当上了班长,他对待战友像亲人一般,经常给他们理发,所有破损的衣服都交给他缝补。有两名山东的战友袜子旧了,雷世凯就用破旧的衣服给他们缝了新袜子。
1958年8月,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,雷世凯所在部队也回到了祖国,他于1960年2月退伍。随后,他来到湖南长沙770电子管厂工作,两年后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农业回到家乡。结婚后,他和妻子共同养育了三儿一女。如今孩子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拼出了一片天地,足以告慰父母的操劳。
退伍不褪色 处处是榜样
“在我们心中,父亲是天和地,一直用钢铁般的身躯为我们扛下所有困难,用军人的意志影响着我们成长。”雷世凯的女儿雷梅菊说,在部队时父亲是人人敬佩的好班长,在工厂里父亲是机修车间的一把好手,在家乡他又是心系农村发展的操心人。在孩子们眼中雷世凯始终是一位退伍不褪色的人。
雷世凯在菜园里忙碌。
雷梅菊告诉记者,父亲在教育子女时以身作则,对孩子们要求严格的同时,对自己更是严苛至极。每天5时30分,父亲都会准时起床,忙完一通后喊孩子们起床。令行禁止,这是他对孩子们的唯一要求,因为他把他们看成了自己的兵,一直用军人的方式教导孩子,让他们从小养成了独立自主和不服输的坚强性格。
雷世凯的军人情结还表现在他的义务付出上。雷梅菊清晰地记得,村子里没有修水泥路时,因为担心老人和孩子走到那里会跌倒,父亲经常修补坑坑洼洼的路面;附近的河沿有坍塌时,他会主动拿着铁锹整修一番,以免有人不小心滑倒在里面;农忙时节谁家需要帮忙了,只要知会他一声,父亲就会帮他们一起干繁重的农活……
一份荣耀 一生执着
让雷梅菊诧异的是,父亲竟然保持了几十年和衣而眠的习惯。“今年过年的时候,我把两位老人接到家里住。害怕他们冷便将暖气开得很足,却发现父亲睡觉时只把外套脱了,身上仍穿着毛衣毛裤。细问之下才知道,父亲自从当兵后一直保持着和衣而眠的习惯,为的是可以随时听从号令投入战斗。”她说。
看着父亲昔日硬挺的肩背逐渐弯了下来,雷梅菊和兄弟们非常担忧,时常聚在一起陪伴父母。今年春节,雷世凯向他们讲述了自己的一个心愿:希望自己百年之后,孩子们能为自己立一个墓碑,上面写上“抗美援朝老兵”几个字。一个微小的心愿,却反映出雷世凯将自己当兵的经历,当成了一份莫大的荣耀,变成了他一生的执着。
“为啥当兵?当然是保家卫国啊!”雷世凯回答这个问题时,语气十分坚定。根据国家有关规定,务农在家的他每个月可以领取250元的补助,钱虽然不多却让雷世凯很欣慰。他常常给孩子们说,这是国家对他参军入朝经历的认可。如果有来生,他还会穿上军装、扛起军枪,为保家卫国奉献青春!